动态资讯
公司动态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首页 - 动态资讯  - 行业资讯
科技简讯2018-003
更新时间:2019-01-08 12:45:34    点击:607次


1.达闼科技开启智能领域新征程

达闼此次展示的全球首款云端智能控制终端DATA,将作为机器人实体和云端大脑之间的连接器;同时他们还启动了云端导盲机器人META项目,这也将是达闼科技首款智能机器人应用实体。

实际上,与科技公司新品发布会略有不同的是,达闼科技的发布会更倾向于推进“云端智能”生态体系的发展,而非单纯的“新概念产品”的发布。事实上,云端智能机器人平台和部分架构已经投入了商用。例如,达闼云端智能控制终端(DATA)已经被部分企业试用,并将于四月份接受公开预订;移动内联网云服务已经在中再保险、金地集团等客户处建设完成并应用;达闼与房山区政府合作建设的云端导盲机器人协同研发中心也会从三月份开始,为视障人士提供试点服务

 

                                                                                                                                                ———— 中国科技网

2、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科创基地全面启动建设

据了解,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是教育部与陕西省合作共建、西安交大与西咸新区校区联建,创新服务国家战略及地方发展的国家级项目,是陕西全面加速“追赶超越”、发挥“大西安”发展示范引领作用的创新举措。

创新港分为科研、教育、转孵化、综合服务四大板块,围绕理、工、医、社科四大方向,建设电力电子、高端装备制造、能源与动力、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学科建设23个研究院,打造如国家西部能源研究院、中国西部质量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增材制造(3D打印)国家创新中心等跨领域、国家级的“科研大平台”,建设如“Z箍缩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前沿性、战略级的“大科学装置”

据介绍,创新港的建成将新增产业研发、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空间60多万平方米、吸引至少5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每年新增发明专利1000件以上、每年转化技术500件以上,助力多个产业创新发展。

                                                                                                                                                          ———中新网

                              

3、独特的太阳能与风力发电机问世

为使两种能源来源同时并存,通常需要两个转换器、两个电瓶电池和更坚固的装置结构。要解决系统耐用度的问题很不容易。

俄罗斯学者瓦列里·佩列瓦洛夫和列昂尼德·普力马克研制出一种特殊结构的装置。在这个装置中,太阳能光板可以与风力发电机完全平稳使用。由莫斯科能源研究所帮助绘制的电路图中,两个不同来源所发出的电能几乎没有损耗地合并在一起。

莫斯科理工学院副博士瓦列里·佩列瓦洛夫表示,在利用可再生能源方面,俄罗斯是一个特殊国家。这里的平均风速低于丹麦等绿色发电领头国家,因此外国的研发成果在俄罗斯的条件下适配性非常差。传统上来说,俄罗斯一直把煤炭和天然气作为发电燃料来源。因此,要吸引大家的兴趣,新装置应该比所有已知同类产品好用才行。

据悉,这项科研成果还经受住了80米/秒疾风的考验。研究人员把它从不同高度抛向不同表面,太阳能光板却没有受损。目前,一批试验用的装置正在生产中,它们已在加里宁格勒州和俄罗斯西部通过了现场试验,生产也安排在那里进行,计划到2017年年底制造出首批工业用装置。

该项目已经出现了潜在客户。俄罗斯紧急情况部已发出供应500套装置的函询。

                                                                                                                                                              ————科技日报

41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示范工程通过技术验收

863计划先进能源技术领域“基于小面积定日镜的10MW塔式太阳能热发电技术研究及示范”主题项目取得重要进展,该项目(课题)示范工程成功并网发电,项目于近期通过了技术验收。

记者了解到,2016年8月20日,项目示范工程中控太阳能德令哈10MW塔式熔盐光热电站一次性打通全流程并成功并网发电,至8月21日15时45分,实现满负荷发电。该电站采光面积达到63000平方米,熔盐蓄热量满足机组80%额定负荷发电2小时,系统发电效率可达15.9%。该电站是我国首座成功投运的规模化储能光热电站,也是全球第三座投运的具备规模化储能系统的塔式光热电站。该电站完全采用中控太阳能公司自主研发的技术和装备,它的成功投运表明塔式光热发电技术和装备完全实现了国产化,充分展示了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塔式光热系统集成技术水平,以及适应高寒高海拔环境的核心装备研制能力。

据悉,太阳能热发电具备规模化储能的特点,能够替代化石能源、彻底解决环境污染与能源问题,充分体现了可再生能源的前景与活力。

                                             

                                                                                                                                                      ———— 人民网

5、上海硅酸盐所在3D打印多功能支架材料研究中取得系列进展

目前临床上对于实体瘤的治疗,通常采用以手术切除为主,化疗、放疗为辅的综合疗法。手术切除大部分骨肿瘤组织之后,在原发灶部位会造成大块组织缺损,超过人体自愈范围,因而需要植入组织工程支架进行诱导修复。同时,由于手术很难完全清除肿瘤细胞,为防止肿瘤复发,临床通常会借助传统化疗和放疗手段,而放疗和化疗对病人会造成很大的毒副作用。为解决该问题,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成铁与常江带领的研究团队提出构建兼具肿瘤治疗和组织再生双功能特性的3D打印组织工程支架,近期取得系列进展。

该团队采用3D打印和原位生长相结合的方式,制备了有序大孔结构生物陶瓷的支架,并在支架表面原位生长二硫化钼纳米片,赋予支架在近红外照射下迅速升温的特性。这种制备方式不仅使得二硫化钼纳米片非常稳定地依附在陶瓷支架的外层,而且可以对支架的光热性能和成骨活性进行有效调控。将支架植入肿瘤部位,结合近红外光照射进行治疗,有效抑制了肿瘤的生长,而其他对照组的肿瘤生长不受抑制。同时,体内骨修复实验表明这种复合支架保持了生物陶瓷支架原有的优良成骨活性,且证实短暂的激光照射不会影响长期的新骨再生,在骨肿瘤的治疗与修复中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目前该研究成果被自然出版集团的期刊《亚洲材料》(NPG Asia Materials, AM2016556R)接收,第一作者为在读博士生王小成。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实现了部分技术转移转化,获得企业横向支持300余万元。相关研究工作得到了中组部青年千人计划、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中科院青年拔尖人才以及国家自然基金支持

 

                                                                                                                                                       ————节能环保网

6、海鸥,领航金属3D制造

春节里,华科机械学院数字制造装备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实验基地中,张海鸥团队仍在加紧制造一批应用于航空领域的高端金属锻件。春节前,该团队携金属3D制造技术和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签署了科研项目合作协议。这意味着,在不久的将来,空客飞机包括机翼、发动机等在内的飞机零部件将可能实现中国打印。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3D打印产业大多停留在科研层面,一直处于“跟跑”阶段。要摆脱“跟跑”的尴尬,必须创新。

张海鸥介绍说,目前由“智能微铸锻”打印出的高性能金属锻件,已达到2.2米长,约260公斤,最大尺寸达2200毫米和1800×1400×20毫米,大小是欧美国家能够打印出来的高端金属件的4倍,也是世界上唯一可以打印出大型高可靠性能金属锻件的增材制造技术装备。现有设备已打印飞机用钛合金、海洋深潜器、核电用钢等8种金属材料。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项技术竟是张海鸥夫妇争论争出来的。王桂兰教授说,七八年前,张海鸥首次向她提出“铸锻铣一体化”构想,她认为这是异想天开,两人还争论了一场。张海鸥笑着说:“这不怪她,谁叫铸、锻、铣分离技术存在了上千年,要改变谈何容易?”不过争归争,张海鸥的设想打开了王桂兰的思路,她最后还是带着10多个学生展开实验,“当时想着要是行不通,也至少可以让他死心”。王桂兰说。

研发过程失败了很多次,他们也争论了很多次。王桂兰笑着说,“但之后,我又会不自觉地按他的思路继续试,错了就继续争,争完再接着干。”夫妇俩夜以继日地研发,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验中,15年来几乎天天吃食堂,家里厨房一年用不了几次。

反复实验、不断试错之后,研究方向愈加清晰。2012年,张海鸥团队承接了西安航空动力股份有限公司委托的制造发动机过渡段零件任务。鉴定认为,张海鸥团队制造的产品与欧洲航天局的项目指标和数据相比,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塑性指标分别超过航空标准锻件的12.9%、31.4%、5.9%。

这一技术还能同时控制零件的形状尺寸和组织性能,大大缩短了产品生产周期,制造一个两吨重的大型金属铸件,过去需要3个月以上,现在仅需10天左右。

张海鸥团队在成功研发出该技术后,并未让技术躺在实验室里“睡大觉”,而是通过建立产业化基地——天昱公司开展技术转化和推广。

目前,在我国研制的新型战斗机上,一种新型复杂钛合金接头已经使用了该技术;航天某院也开展了和张海鸥团队的相关技术合作。与此同时,国外航空与动力业巨头也开始抢滩该领域。美国通用和空客纷纷上门洽谈合作。空客公司中国区COO弗兰索瓦·麦瑞表示,通过与张海鸥团队的合作,能使空客公司制造技术取得更大的突破,继续保持其商用飞机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

                                   

                                                                                                                                                             ————经济日报


上一篇: 科技简讯2018-004
下一篇: 科技简讯2018-002
版权所有:西安中科麦特电子技术设备有限公司
建站/推广/维护/安全:利友科技 陕ICP备05004189号